主页 > imtoken钱包app > 「imtoken苹果下载」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imtoken苹果下载」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创始人 2022年03月29日 0

编者按:2021年Beeple的《每一天:前5000天》以近7000万美元的价格引爆了NFT,人们从最初的懵懂到踊跃参与,每天都在制造热度和话题,但直到今天,对于艺术领域的从业者们来说,仍然很难理解NFT,这从大量头像和图片NFT作品就可以看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认为基于NFT技术的加密艺术并没有什么价值,只不过是已有作品的数字化复制而已,继而渐渐失去对这一领域探索的兴趣。

而另外一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创作的实践也在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也不得不去反思,加密艺术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区块链是否能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加密艺术是否能引领下一场文艺复兴?

Merge有何独到之处?

近期,在加密艺术领域,一件作品被反复的提及,那就是由Pak创作的NFT项目“Merge”,这件作品拍出了918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4亿元)的高价,这也使艺术家跻身全球在世艺术家作品成交金额的第三位。

Pak的这件“Merge”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被人们如此的津津乐道,从创作形式上,作品的最小单位是Mass,作品是无限量发售,任何人都可购买任何数量的Mass,Mass可以理解为“Merge”的代币,也就是说买家并未购买实际的以太坊NFT,而是购买了Mass代币,这些代币在销售后组合起来,创造出动态的、独特的NFT收藏品。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Merge”

在视觉上,一个Mass就是一个小球,藏家购买的数量越多,所拥有的球就会越大,作品从发售到结束,最终超过3万个数字地址购买

在加密艺术研究者郭成看来,与图片上链最大的不同是,Pak的作品利用智能合约编程,实现它的组合吞并、文字生成等,虽然最后交付给收藏者的形式还是一张图片,但是背后生成的过程完全不同。兼顾形式感和区块链技术的作品笼络起艺术和技术两个人群。

当然,谁是Pak?Pak从来没有以确定身份露面。有人说ta是web3的Banksy,甚至有传闻Pak是Banksy在web3世界中的虚拟身份。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Merge”

区块链领域“JPG为何可以代称NFT”

郭成讲到,Jpg是区块链领域对NFT的称呼,一张图片加上一串代码就成了NFT。艺术背景的创作者也参与进来,特别是插画师、设计师,包括平面、3D、CG动画创作者等等之前不被认为是艺术的创作者涌入到这个领域。

但是,对于一个平面设计、3D模型、生成艺术,甚至是观念艺术创作的图像来说,在“上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NFT对于这些作品来说除了数字证书并不在作品的叙事中扮演角色。

这也引发我们的思考,艺术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改变。

在讨论艺术与科技的话题时,经常会谈到几个例子:锡管的发明促成了印象派走出画室,走向户外。摄影术开启了新的艺术门类,“新媒体”从灯光、影像,到今天高清投影、算法生成、人机互动已经被创作者熟练掌握。

那么,区块链是否能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2021年的加密艺术实践

王兴是一位加密艺术家,也是“数字化合物”发起人,在其参加的最新一个探讨加密艺术的论坛“数字时代与创造力:2021 年的加密艺术实践”中,他也提到了Pak的创作,同样认为“Merge”开启了很多的可能,同时,他用五个关键词概括了过去一年加密艺术的实践,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当下加密艺术的现状以及区块链是否能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王兴提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CG(用电脑绘制的图像),在他看来CG最早成为NFT切入点,源自它自己的特点,跟游戏行业、电影行业、数字娱乐关系特别近。有非常庞大的受众基础,不管是粉丝、创作者、作品都有很多的沉淀,并且内容是相对当代艺术来说通俗易懂。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每一天:前5000天》,于2021年2月16日创作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Beeple的《每一天:前5000天》,这件作品也直接引爆了NFT话题,Beeple最热时间段主要加密艺术都是以数字化形式完成的,王兴也是在那个时候准备加入加密艺术创作领域,虽然当时很懵懂,但是已经隐约感觉到这个事情似乎有哪里不太对。

那就是有太多的CG作品,它们并不比Beeple差,这也就使得这种类型的作品一个无限供给的东西,从资产层面上会注定贬值,同时,也不想纯艺术那样,具有那么深刻的人文内涵,也正是如此,在去年年中,大家开始觉得CG不是加密艺术一个长期的充分可拓展的未来。

王兴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头像”,也就是人们熟知的Punk和无聊猿猴,有一部分人认为它们是加密艺术的标准形态,有的人认为不是,在王兴看来,“头像”类的项目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其中两个是有关艺术的:应用和场景

这里就要讲到加密艺术与币民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加密艺术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头像”类作品提供了可能,大家拥有同样的头像,预示着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在特别不容易达成信任和默契的社交媒体环境里,头像变成人和人之间连接和信任的媒介。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Loot》

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密艺术开始有了主体性思考的出现,但还不够,这时候,王兴提出了第三个关键词“观念艺术”,他以作品《Loot》为例,从这件作品出现开始,人们不把加密艺术与美术深刻绑定,可以看到观念已经是加密艺术作品的核心部分。

在王兴看来,加密艺术成为观念艺术才是有前途的,他自己创作的作品《数字巴别图书馆:小门》就是这样的作品,针对的是区块链时间,是一个独立于自然时间的概念。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数字巴别图书馆:小门》

接着王兴谈到了第四个关键词“金融工程”,这里他讲到了“Merge” ,在王兴看来, Pak作品被重视,除了价格因素之外,还有一点是“他表现了整个金融市场人们对于一个标的物的博弈关系、贪婪、恐惧这种人性。

”Pak的作品是为当代艺术引入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叫做金融工程,在艺术史上确实没有人把金融工程作为艺术语言去创作过艺术作品。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们希望艺术能在这个领域去做更艺术、更人文的表达,这里就要提到“加密原生”,这也是王兴的下一个关键词。

在王兴看来,“加密原生” 的概念有两个最主要的部分:用区块链作为艺术语言,就是没有区块链这个作品是完不成的;同时加密艺术应该表达区块链的人文内涵。

我赚到钱了,要给大家办一个实体展览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对NFT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和诉求有了认识,那么基于“加密原生”概念下的艺术创作,在国内是否存在?

在2021年举办的“2021亚洲数字艺术大展 ”有件作品吸引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就是由艺术家佘璐芸创作的《当代艺术驱动器》,作品创作的初衷与艺术家的国外经历有关,在外面艺术作品很容易就可以看懂,但在国内,很多时候需要很多的阐释才能明白,就是大家在描述艺术或者作品时,要用一些非常空泛、宏大、艺术化的词语,这是其创作《当代艺术驱动器》的雏形。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当代艺术驱动器》

她将艺术家、画廊人、评论人、策展人的话术全部提取一遍,从动词、形容词、名词三个类型各挑选了100个高频词汇,然后按照动词+形容词+名词的顺序,最终令它们随机组合成一句句可以指导人们去做艺术的话语。

这些源源不断的“点子”随机起来可能有十几万句不同的话,由此产生不同的信息噪声,后来有人建议她将作品放进淘宝进行销售,于是她就开了一个淘宝店慢慢卖起来,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各个领域的人们都来购买,2021年她将这件作品变成《加密艺术驱动器》,不是单纯的把一个图像加密上传,而是通过加密技术让更多人都能够参与进来,共同促就一个数据库的生成。

今年6月份,她会给所有购买了《当代艺术驱动器》的人群发一条招募信息:

“如果你真的根据《当代艺术驱动器》生成的点子制作了一件艺术作品,请投稿给我,我尽量在10月1号左右找一个地方给大家办个展览。我赚到钱了,现在要用这个钱来办一场真正的当代艺术展览。”

我们要讨论的不能只是加密艺术

艺术家们的实践可以看到,加密艺术在深度和广度上正在逐渐的深化,另外一方面,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袁园讲到,我们还应该反思加密艺术的机制。

她用展览《工作量证明》举例,展览聚焦于工作量证明这样的机制带来的环境危机,即在区块链上一笔交易耗费的资源可能抵得上一个月的电费甚至更多,而这完全是其机制导致的。

艺术家用展览的方式来反思这个问题,展览中泡沫构成的中空,换一个视角来看它所连接的是一台矿机,矿机的风扇空气冲着这个泡沫。所以如果我们只谈论加密艺术,而不谈论整个机制导致的环境危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会看到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都会去谈论这个问题,至少关于如何将作品的碳抵消,在碳交易市场中负起了责任,这是一个基本的伦理。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我们现在谈加密艺术往往只谈视觉美的或者是有金钱价值之类的部分,没有看到它处在这个泡沫当中,没有看到它处在矿机能源消耗当中。我们忽视能源消耗部分以及现实付出的代价,这样的作品本身让你看到所谓的“元宇宙”不是虚拟的,在什么意义上不是虚拟的?在代价层面不是虚拟的!因为“虚拟的代价”都由现实世界为其买单,这是不能忽略的。

同时,她还举例尼日利亚艺术家(Osinachi)的《Man in a Pool III》,虽然看上去是一幅普通的绘画作品,但确确实实是NFT艺术,它是在另外一个层面符合链上原生的价值。由于技术原因,艺术家只能word创作,艺术家曾将作品拿去画廊,被画廊拒绝了,画廊觉得word的作品还想拿到画廊里来卖?

既定的艺术体系把这样的年轻艺术家完全拒之门外,后来他把作品制作成了NFT。这副作品《Resignation》最后交易的价格差不多4-6万美金。

区块链能否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

由此可以看到艺术家为什么要使用NFT?这样的艺术被传统画廊体制拒绝,之后又通过加密艺术的方式被更广泛的人群看到,从一个被既有艺术体系压迫的艺术家变成了一个新生力量,创造出来一个现场。

所以,袁园强调,如果把区块链、整个元宇宙作为一个新的现场,她认为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我们不能够再复制现实世界当中权力和资本的规则。如果在元宇宙当中仍然复制现实世界里压迫我们的规则,我们为什么要去塑造元宇宙?还要被双重压迫?

她还讲到,关于加密艺术,我们谈的是什么?谈的仍然是关于人!我们做加密艺术是为什么?是为了卖钱、有用的价值?如果仅仅停留在做一个人造物出来,哪怕是一个虚拟的人造物,那是加密艺术要做的东西吗?

做加密艺术的目的是要当成一个社会实验的场域去行动,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做传统的艺术还是做加密艺术,始终要跟最基本的人的问题关联在一起,寻求新的语言、新的材料,从而带来人行动的可能性。

结语:虽然加密艺术现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可能,未来无疑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可能的,尤其是在元宇宙概念之下.

3月26日,全国有60位博物馆馆长联名倡议,文博机构要积极参与元宇宙建构,文化艺术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所以未来,是否会重构艺术生态,也未可知。

广告位
标签: imtoken   token   苹果下载   区块链